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-k8凯发

  |  欢迎    访问集团内部交流平台!  |    |  退出内网
关键字:
当前位置: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k8凯发官网首页 -- 规划发展委员会 --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
文字编辑:规划发展委员会 点击率:656 发布时间:2009/12/24 9:10:20
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对区域经济寄予厚望。今年以来,国务院先后批复了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》等九大规划,范围从东部、南部延伸到中部、西部、东北等地区,而数量几乎是过去4年的总和,出台速度前所未有。
区域发展新格局
根据国务院批复的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》,国家发改委于12月8日正式将《规划》下发到山东省和国务院各部门。这是国务院今年批复的第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。
至此,我国已形成东、中、西部并行、东部沿海地区较为集中的新区域经济版图。按照规划,黄河三角洲将成为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区域,成为我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、特色产业基地、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。
国家区域经济规划已做到全国布局。从已公布的规划看,中国经济现已形成东、中、西部,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四大板块。同时,根据不同禀赋特点,又划分出若干个经济圈、经济带,比如长三角、珠三角等。更进一步,还细分出若干个经济区。
区域经济新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。新的区域发展正在形成“西部提速、东北攻坚、东部保持、东西互动、拉动中部”的格局。
专家解析,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有别于前30年东部地区以点状或线状开发为特色的非均衡发展模式,即将开始的新30年,将会以一种新的、动态均衡的网格状方式走出一条各地争雄、百花齐放的发展道路。这是一条新型发展道路,将从地域空间入手,从根本上解放各地的生产要素,缓解各种结构性矛盾,缓和城乡差距、地区差距及收入差距。
回顾中国区域经济30年的发展,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栋生告诉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,改革开放30年来,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下,中国区域经济发展,按照“两个大局”的战略构想,从东部沿海地区率先突破,赢得了前两步战略目标的提前实现,随即相继推出了“西部大开发”、“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”和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”系列战略举措,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,勾勒出广袤大国走向地区普遍繁荣、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。
“而今,城市群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,掀起新一轮的城市化高潮。”陈栋生说。
城市群之间应加强合作
虽然加强区域合作已提及多年,但因为受制于多种因素,城市群之间合作进展相对缓慢。
“加强区域合作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。”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赵弘告诉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,只有突破现行的区域行政界限,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,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自由流动,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各行政区域之间资源要素的利用效率,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。
谈到区域合作,赵弘指出,通过合作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,形成新的生产力,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;通过区域合作,推进以大城市为龙头、中小城市布局协调的城市群发展,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;通过合作加强以企业为主,市场为导向,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,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整体实力。
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和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、中国区域经济协会副秘书长肖金成对《中国产经新闻》记者表示,自提出“西部大开发”以来,中国形成了东部率先、西部开发、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“四大板块”,以及长三角、珠三角、环渤海等“八大经济圈”。肖金成认为,环渤海城市群、山东城市群以及辽东南城市群,城市群之间也应该加强合作。
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认为,地区协调发展一直是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。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势必导致三大差距,城乡差距、农业非农业差距、地区差距,大差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,所以必须强调各地区均衡发展。
业内专家认为,在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重新洗牌之后,整个社会的各种资源,包括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、技术流、资本流、信息流等,都会根据市场化原则进行“大开大合”的重组配置。由于东部地区受到内外两头挤压,其产业形态必然要往高端寻找出路,这将对不同偏好的资金、技术、资本、人才流向构成影响,也将非常有利于多样化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形成。
在这种情况下,各种资源的议价和定价问题,自然而然地就摆在了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所有市场面前,甚至各类市场本身的建设也将面临一次大洗牌。由于这场大变局将是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利益大挪移、结构大调整和产业大整合,因此,对所有参与者来说,都将是新的机会。
另外,专家还提醒,从各地的规划看,有相当一部分只考虑了经济因素,缺少对自然承载力与人文价值的评估,同时在总体上也缺乏一个系统标准。这是有隐患的,不能不预警。
k8凯发 copyright(c)www.jndkjt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山东省济南市济齐路2号 邮编:250023
联系电话:0531-85971651 邮箱: 鲁icp备05030527号
网站设计制作:
网站地图